有關新加玻殯儀一二事

漫步者小屋
Aug 19, 2022

--

說起新加坡,大家會想起甚麼?魚尾獅;海南雞飯;香港的競敵;轉機空港;新加坡司令……?

新加坡人口大約為五百五十萬,土地面積為香港七成。兩地同為高度人口密集、世界頂尖的進出口海港、國際金融中心、多元文化構成的社會。

作為一個旅人和殯儀業從業員,不免有興趣這此了解及比較同業的一切。

是次有幸接受星洲生命禮儀創辦人Jessman接待,可以較深入角度了解當地的死亡系統及比較兩地的異同。

兩天間接收資訊量甚多,亦受不小文化衝撃。小筆盡力有條理地將所見所聞分享給各位。

火葬場所見的靈車都可透過玻璃看見棺木

當有人離世的時候

在新加坡,大多數自然死亡的先人都是在醫院或家中離世。

醫院離世的先人一般在兩小時後就會取得死亡文件;在家中離世的先人則由跟殯儀商合作的醫生,上門簽發死亡文件,取得文件後殯儀商就會將遺體移送到公司進行防腐及裝身。

新加坡的禮儀師需要二十四小時候命,隨時應客戶需要,盡快處理遺體。

在香港先人離世後簽發文件,比較快的情況也需兩三個工作天;在等待爐期、好日子、殯儀館場地、殯儀人手安排等種種因素下,一個月後才從殮房取回先人遺體的情況是常見的。

儀式就在屋邨地下層進行

如上述,遺體移送殯儀公司進行處理,包括防腐、穿衣化裝及入殮,然後靈柩會移送地殯禮會場。

在新加坡,喪禮會維持短則三日,長則一星期的時間。這段期間家屬會一直在會場進行儀式及陪伴先人。

可能有讀者會疑惑為何新加坡人有假期進行七天的喪禮。其實,這裡政府規定需要為僱員提供三天的白事有薪假期,而餘下日子則會動用年假。

在新加坡殯儀館進行喪禮(照片由Jessmen提供)

遺體如果已經進行防腐處理,整段期間可以進行瞻仰遺容。

靈車直接駛進升降機到各殯儀館樓層

喪禮可能會在費用比較高昂的殯儀館進行;但考慮到殯儀館需付七天的堂租及未必便利親友出入,很多主家會選擇在自家的樓下租用帳篷舉殯。

新加坡有八成人口居住在組屋,在組屋地下多有一片公共空間。

在香港,把棺木放在自家附近,搭棚舉殯是只在離島或是圍村才看到的景象,在新加坡則為大眾的日常。

儀式隨時代變得簡化

儀式選擇是根據先人的籍貫、預算、信仰決定;新加坡華人的籍貫以福建人和潮州人為多,廣東人占華人百份之十五。當進行道教儀式時,會選用自己鄉下的喃嘸師傅和法事。

隨著時代變遷,不少人開始選擇較簡單的佛教儀式。

設於火葬場出口,同火盆柚葉的作用

不會排隊的火葬場

在新加坡,辦好死亡文件,決定好做多少日子的儀式後就會預訂火葬爐。

在這一個安排下是不會進行擇日子的流程。三喪重喪不用,沖先人不用,沖喪主不用,初一十五不用,三娘煞不用,通勝註腳不好不用,兒子生日全月不用……這些情況不會出現。

四十分鐘一節的火化時間

火葬時間由政府編排,而且到規定的時間才可以使用禮堂。時段可能早上九時到晚上九時。

在差不多開始禮堂可以用的時間,靈柩和家屬就會到火葬場準備。

等候區

家屬可以先到地下的等候大廳等待,然後到禮堂進行四十分鐘的儀式。接著移步另一個房間中目送棺木進入火化爐。

靈柩在下方的運輸帶送進爐中

由於採用完全預約制模式,並不會出現靈車和主家大排長龍的情況。

今天火化,明天安灰

如請申請政府灰位,在火化前安排好。火化的第二天取回骨灰,如果時間足夠的話,可以同一日安排石廠和法師進行安灰。

蔡厝港骨灰安置所

政府靈灰閣的設計在兩地十分相似。

入土不必為安

在寸金尺土的地方,土葬都是奢侈的。

在新加坡有兩成死者進行土葬,在十五年後需執骨進行火葬,如果因宗教原因不能火葬,則會移送到另外較小的墓穴。

新加坡蔡厝港墳場
香港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

加上新加坡政府有權徵回土地用作其他用途,存在先人要提早起身的情況。

現今唯一還接受下葬的蔡厝港公墓位於新加坡東部。大片平原中還設有骨灰安置所、撒灰公園及宗教設施。

新加坡蔡厝港墳場

香港的土葬地都依山而建,部分原居民墳場所在地更是在從未聽過地名的山中;靠殮葬師用竹昇和肩膊一步步抬到墓穴,用麻繩下降落葬。

香港柴灣華人永遠墳場

兩地異同

香城和獅城在各方面也常被人拿來比較,但殯儀可能是第一次。

在香港,在家離世是很有福氣才做到的事,有九成人在醫院離世;新加坡則為六成,而政府希望將這數字在2027年降到五成;在香港家中離去,如果沒有事情安排好醫生證明及殯儀協助,遺體將會送到公眾殮房。

蔡厝港骨灰安置所

新加坡遺體處理迅速,在死後七日內可能已經骨灰入塔;香港現時最快都要先人離世後一個半月才進靈灰閣,但喪禮在一個晚上,到第二日早上大殮出殯完成;新加坡則多在在組屋地下層的公共空間,進行三、五、七日的殯禮。

香港人辦喪事頗重視擇日。即使主要的喪家們不相信,旁邊親戚也可能意見多多;新加坡華人對白事擇日不太可行,只決定做多少日的喪禮,接著火化;香港的殯禮集中在周末和通勝的"好日子",即使火化爐總數足夠,但某些日子中是供不應求;因為火葬日子平均分佈,新加坡少有訂不到火化時段的情況。

火葬棺木和土葬棺木外觀一樣

香港的土葬場地甚多,有原居民墳場、和合石公墳、數個華人永遠會墳場、數個教會墳場;新加坡中還有在下葬的只有一個政府墳場,而且不時徵回。

多數程序也由政府主導,新加坡的死亡系統井井有條,要走的流程比香港少;香港的選擇比較多,因而使用更多資源。

死亡忌諱在新加坡比香港更明顯,更有"大吉利事"的傾向,並未有死亡KOL或殯儀KOL存在;在香港近年生死教育普及,公眾媒體不時可見業界人事身影。

承棺車款式同香港無異

但同樣地面對土地不足問題,綠色殯葬開始流行;棺木都不在本土製造,主要從鄰居地方進口;喪禮慢慢簡化,新一代傾向選擇時間及成本較低的儀式;從業都無固定工作時間,隨時要準備回應客戶的詢問及要求;不容易聘請適合人手,流失率高。

結語

喪禮和死亡系統的樣貌從來是動態的,沒有一成不變的做法和標準。

而且受政策、社會資源、歷史、價值觀影響,然後在此時此刻成為我所見的模樣。這文章決非比較優劣。

新加坡夜景

不論在甚麼地方,殯儀業其實總是充滿可以改進的地方。

死亡不是一個問題。但伴隨死亡發生的改變和困境,就是業界的戰場。

--

--

漫步者小屋
漫步者小屋

Written by 漫步者小屋

在香港主權移交年,誕生在這荒謬的世界中。公開試畢業後,就投身了殯儀這古老行業。熱愛在世界中漫步,曾隻身用十日時間從立山走到上高地。希望在這裡分享殯儀、旅行和文化之點滴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