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人應該學柔道的六個理由

漫步者小屋
5 min readJul 7, 2020

--

柔道,你腦海中出現的是甚麼畫面?

人們常常柔道、跆拳道、空手道不分;亦可能只記得柔道就是云云武術之一。有人或者有看過柔道龍虎榜或是撻出愛火花,知道柔道是一種摔撻和地面動作為主的武術。

近年,香港人面對種種需要心、體、技去處理的情況。只有目標和熱血,沒有相應的能力的話,也是空想。柔道大概是一種最適合健心、健身的一個方法。這篇就說一下,為何你和身邊的人應該投入這一項藝術。

Photo by Thao Le Hoang on Unsplash

柔道前身為日本柔術。柔術一詞像是功夫一樣,是一大堆流派的統稱。在1882年,先祖嘉納治五郎將柔術當中比較危險的動作取消,轉化柔術成為了一種運動和修行,慢慢發展成今日的奧運項目。

嘉納治五郎

柔道是最有效使用身心之道。其修行是以攻擊防禦的練習來鍛鍊休養身體精神,並體會該運動的精髓。如此來完成大我並對世界有所補益,乃柔道修行的最終目的。--嘉納治五郎

一、柔道可以保護自已

普京學習柔道近五十年

柔道是一種運動,亦是極有效率的防身術。

首先柔道注重“受身”,受身就是安全地倒下的技術。是說在對方將你摔倒時,如何保護自已,不會單單因為一發投技令自已失去活動能力。在平日跌倒時亦當然可以應用到。

另外,柔道的投技是也適用於自衛上,絕不限於有著袍的情況。這算是不少人對柔道技術的誤解,大多數技巧,即使雙方赤膊相對時亦可以使出。如絕大多數武術亦有類似的大外刈。

大外刈

在無袍情況下,只要抓著手腕與膊頭當然可以使出。而柔道對這項技術的研究最為認真,尤其是力量的流動;相同情況下,成功率自然亦最高。

降伏技來說,柔道也是專家。流行現化的巴西柔術的寢投,大部分起源於柔道,只論寢技可能不及巴柔專精,但柔道的寢技與降伏技也是無容置疑。

加上柔道在練一段日子後,在摔撻時可以收放自如,保護到對手;論在最少傷害的情況下降伏對方,柔道是不二之選。

二、柔道是很好的健身方法

不少人(包括筆者)都討厭不斷重覆的運動,但又希望強身健體。柔道就是其中一種包含了複雜計算的高強度運動。在亂取 — — 即柔道中的對打中,每一步都可能是攻擊的機會,也可能是對手的陷阱;就像是一盤高速進行的棋局一樣。

需為學習受身和招式時也必需重覆又重覆練習,不過為了亂取也是值得的。

柔道運用全身的肌肉,在訓練過程中自然地強化上、下肢。最重要是柔道是一種功能性的訓練,老套地說就是訓練一些“生”的肌肉。

最後,亦大大考驗你的心肺功能。

三、柔道可以帶給你不同視野

Photo by Yann Allegre on Unsplash

記得每次去日本時,用柔道打開了無數的話題;甚至曾經被邀請即日參加晚上的練習。世界上習武之人無數,其中有不少武術又和柔道有近親關係;古柔術、桑搏、巴柔。學習柔道,是走進了武術的大門,對已有練習其他系統武術的習武者來說,是開發了一棵新的技能樹。

柔道是奧運項目,最少四年一度的奧運中有多一種運動你可以追看。

還有是日本盛夏中的金鷲旗柔道大會,這可是柔道的“甲子園”。400間高校無分體重的隊際賽事,絕對值得去感受現場的氣氛。

四、柔道是“健心”

Photo by jesse orrico on Unsplash

如果被摔倒代表失敗,柔道就是建立於失敗之上。

第一堂除了“禮”,要學的就是被摔。但每一次重新站起來,也一點一點變得更強、更耐摔。這可能是柔道最重要的精神之一。是一種不斷“倒”和“起”的運動。就算是黑帶,也可能被色帶摔倒;站上柔道蓆,就要有心理準備會被摔。

從這角度看,柔道絕對是一種健心的運動。

五、柔道一般比較便宜

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

柔道是一種冷門運動,學費往往比較便宜。便宜得令人冒汗。

一個月四堂來說,往往就是月費400HKD上下。不是便宜就好了,但同樣的預算下,有不少的柔道會可以選擇。

裝備支出來說,就只有道袍,最便宜約300HKD。可以用數年,甚至十年以上的東西。當然也有更貴、受國際柔道聯盟認證的比賽袍或是名牌子的高級袍,這些東西也是學了數年才開始考慮吧。

六、一本的快感

Photo by Kurt Nordstrom on flickr

一本,是日本武術的術語,在比賽中最高的分數;得分後即勝出該埸比賽。

柔道的一本,可以是一方使用絞技或關節技令對方投降;壓制對手一段時間;使出有力量、速度、技術的投技令對手背部落地。

最後一個方法,令柔道迷人不已。

就像是全壘打和入樽一樣。

謝謝你閱讀到此。

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享受這迷人的運動。

--

--

漫步者小屋

在香港主權移交年,誕生在這荒謬的世界中。公開試畢業後,就投身了殯儀這古老行業。熱愛在世界中漫步,曾隻身用十日時間從立山走到上高地。希望在這裡分享殯儀、旅行和文化之點滴。